English

基希的《秘密的中国》

1999-11-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吴晓樵 我有话说

 在30年代初,一度自苏联秘密进入中国采访的蜚声世界的捷克新闻记者、报告文学家埃贡·艾尔温·基希(EgonErwinKisch1885—1948)以其报告文学集《秘密的中国》(Chinageheim)成为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为当时中国读书界所熟知。他的报告文学创作和理论也对中国报告文学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去年是基希逝世50周年,我谨以此文纪念这位对中国革命、对中国民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倾注过满腔热诚的“愤怒的新闻记者”(derrasendeReporter)。

1885年4月29日,基希诞生在布拉格说德语的犹太布商家庭。1904年大学辍学后,他投身于报界,先后在《布拉格日报》、《柏林日报》工作。在一战之后的1918年,基希在维也纳参加了工人士兵苏维埃的革命行动,第二年加入奥地利共产党。

作为杰出的报告文学家,基希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他1932年秘密访问中国之前,他考察采访了欧洲、非洲、美洲等地的许多国家尤其是苏联,向世界的读者写出了震惊文坛的报告。他的报告文学集《秘密的中国》作为他访问中国的成果,不仅使他的声名更为卓著,而且使他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朋友。从一定程度上讲,《秘密的中国》与美国记者斯诺的闻名遐迩的《西行漫记》一样,同是震惊世界的报告,而且它的出版还比后者要早好几年。

基希通过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进行实地采访,获取了大量的关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大众生活、大众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他的这本关于中国的报告文学专集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材料基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他深入观察体验皮影戏艺人、京剧演员的生活,写下了《皮影戏》、《中国戏剧中的平行对应》等有关中国传统艺术的报道。而且在《秘密的中国》最后,基希还用德文认真记录了1932年6月10日在北平演出的两幕手拉木偶讽刺剧《屋顶花园》(讽刺所谓的“名流”、由国联派来的“李顿调查团”各列强代表:李顿,前中国外交部长、“李顿调查团”成员顾维钧,法、意、德等国的代表,夜间在北京大饭店的屋顶花园无所事事的丑态)的台词。

1933年,《秘密的中国》德文本在与基希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柏林埃利希·魏斯出版社出版,此书在德国仅仅印刷一版,未能像他先前在该社出版的《沙皇、东正教士、布尔什维克》(1927)、《亚洲在彻底改变》(1932)那样获得屡屡再版的机会。《秘密的中国》可说是基希生前在德国获准出版的最后一本书。因为不久以后他就被希特勒纳粹当局以臭名昭著的国会纵火案为借口逮捕入狱,后因捷克政府的抗议始获释放并流亡法国巴黎。基希像当时德国所有的为纳粹分子所迫害、驱逐的进步作家一样,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流亡生涯。

《秘密的中国》一书问世后,很快就引起世界各国读书界的注意,相隔不久就分别出版了法译本和英译本。在中国,首先介绍基希及其报告文学创作的文章出现在30年代初,而且大多是发表在当时的左翼文学刊物上。1935年张元松译塞尔维亚巴克(TheodorBalk)的论文《基希及其报告文学》载《国际文学》第4号,巴克的文章原文发表在1935年苏联《国际文学》第5卷第4期特辟的《纪念基希诞辰五十周年专刊》上。在专刊上撰文的还有贝歇尔、布莱希特、安娜·西格斯、康多洛维齐等著名的德国左翼进步作家。当时中国“左联”驻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代表,著名诗人萧三也撰文向基希表示祝贺。

这一年基希在巴黎出席了国际保卫文化大会。他在会上所作的关于报告文学的报告摘要《危险的文学样式》由胡风译成中文,1936年5月发表。在中国译介基希《秘密的中国》的首推周立波。自1936年起,他先译出其中的数篇,分别在《申报周刊》(《“黄包车”、“黄包车”》载该刊第1卷第13期)、《通俗文化》(《吴凇废墟》载该刊第3卷第8期)、《文学界》月刊(《士兵墓地的吉原》、《污泥》、《纱厂童工》、《死刑》见该刊创刊号(1936年6月5日)、第1卷第2号(1936年7月10日)、第3号(1936年8月10日))上连载。与此同时,周立波还在《读书生活》上发表《谈谈报告文学》一文,对基希的《秘密的中国》作了热情洋溢的介绍。周立波译《秘密的中国》全译本1937年在上海由天马书店排出了校样,但铅版毁于“八·一三”的战火。第二年周立波根据自己保存的校样在汉口重排,《秘密的中国》中译单行本始得问世。1981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经朱子南校订的新版本。1952年上海泥土社出版了贾植芳翻译的《论报告文学》,则是基希关于报告文学的理论的结集。在30年代初,一度自苏联秘密进入中国采访的蜚声世界的捷克新闻记者、报告文学家埃贡·艾尔温·基希(EgonErwinKisch1885—1948)以其报告文学集《秘密的中国》(Chinageheim)成为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为当时中国读书界所熟知。他的报告文学创作和理论也对中国报告文学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去年是基希逝世50周年,我谨以此文纪念这位对中国革命、对中国民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倾注过满腔热诚的“愤怒的新闻记者”(derrasendeReporter)。

1885年4月29日,基希诞生在布拉格说德语的犹太布商家庭。1904年大学辍学后,他投身于报界,先后在《布拉格日报》、《柏林日报》工作。在一战之后的1918年,基希在维也纳参加了工人士兵苏维埃的革命行动,第二年加入奥地利共产党。

作为杰出的报告文学家,基希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他1932年秘密访问中国之前,他考察采访了欧洲、非洲、美洲等地的许多国家尤其是苏联,向世界的读者写出了震惊文坛的报告。他的报告文学集《秘密的中国》作为他访问中国的成果,不仅使他的声名更为卓著,而且使他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朋友。从一定程度上讲,《秘密的中国》与美国记者斯诺的闻名遐迩的《西行漫记》一样,同是震惊世界的报告,而且它的出版还比后者要早好几年。

基希通过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进行实地采访,获取了大量的关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大众生活、大众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他的这本关于中国的报告文学专集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材料基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他深入观察体验皮影戏艺人、京剧演员的生活,写下了《皮影戏》、《中国戏剧中的平行对应》等有关中国传统艺术的报道。而且在《秘密的中国》最后,基希还用德文认真记录了1932年6月10日在北平演出的两幕手拉木偶讽刺剧《屋顶花园》(讽刺所谓的“名流”、由国联派来的“李顿调查团”各列强代表:李顿,前中国外交部长、“李顿调查团”成员顾维钧,法、意、德等国的代表,夜间在北京大饭店的屋顶花园无所事事的丑态)的台词。

1933年,《秘密的中国》德文本在与基希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柏林埃利希·魏斯出版社出版,此书在德国仅仅印刷一版,未能像他先前在该社出版的《沙皇、东正教士、布尔什维克》(1927)、《亚洲在彻底改变》(1932)那样获得屡屡再版的机会。《秘密的中国》可说是基希生前在德国获准出版的最后一本书。因为不久以后他就被希特勒纳粹当局以臭名昭著的国会纵火案为借口逮捕入狱,后因捷克政府的抗议始获释放并流亡法国巴黎。基希像当时德国所有的为纳粹分子所迫害、驱逐的进步作家一样,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流亡生涯。

《秘密的中国》一书问世后,很快就引起世界各国读书界的注意,相隔不久就分别出版了法译本和英译本。在中国,首先介绍基希及其报告文学创作的文章出现在30年代初,而且大多是发表在当时的左翼文学刊物上。1935年张元松译塞尔维亚巴克(TheodorBalk)的论文《基希及其报告文学》载《国际文学》第4号,巴克的文章原文发表在1935年苏联《国际文学》第5卷第4期特辟的《纪念基希诞辰五十周年专刊》上。在专刊上撰文的还有贝歇尔、布莱希特、安娜·西格斯、康多洛维齐等著名的德国左翼进步作家。当时中国“左联”驻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代表,著名诗人萧三也撰文向基希表示祝贺。

这一年基希在巴黎出席了国际保卫文化大会。他在会上所作的关于报告文学的报告摘要《危险的文学样式》由胡风译成中文,1936年5月发表。在中国译介基希《秘密的中国》的首推周立波。自1936年起,他先译出其中的数篇,分别在《申报周刊》(《“黄包车”、“黄包车”》载该刊第1卷第13期)、《通俗文化》(《吴凇废墟》载该刊第3卷第8期)、《文学界》月刊(《士兵墓地的吉原》、《污泥》、《纱厂童工》、《死刑》见该刊创刊号(1936年6月5日)、第1卷第2号(1936年7月10日)、第3号(1936年8月10日))上连载。与此同时,周立波还在《读书生活》上发表《谈谈报告文学》一文,对基希的《秘密的中国》作了热情洋溢的介绍。周立波译《秘密的中国》全译本1937年在上海由天马书店排出了校样,但铅版毁于“八·一三”的战火。第二年周立波根据自己保存的校样在汉口重排,《秘密的中国》中译单行本始得问世。1981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经朱子南校订的新版本。1952年上海泥土社出版了贾植芳翻译的《论报告文学》,则是基希关于报告文学的理论的结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